
作为一个平时就关注潮牌文化的网购用户,我在接触《得物》时带着一丝怀疑:它真的能承载潮流圈“权威推荐”的名号吗?用了一段时间后,《得物》的确让我对电商App的品类划分和信任链路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。
界面设计:不走寻常电商的“轻社交”风
不同于大多数主打商品货架、打折促销的电商平台,《得物》在主页中加入了社区模块、球鞋评分等内容入口。“逛一逛社区→查看相关商品”的路径成了我的常用使用方式。整个UI风格偏向“简洁但不极简”,保留了潮流圈惯有的色彩语言,对视觉刺激需求较强的内容创作者和年轻消费者而言,这种设计具备吸引力。
鉴别服务的真实体验
很多人使用得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宣称支持“先鉴别后发货”的流程服务。在我下单了几件球鞋后进行了体验:流程分为“卖家寄出、中心验收、专业鉴别师检测、拍照确认并封装、买家寄出”几个清晰步骤。我刻意混入一双非限定联名款的球鞋做实验——结果被检测人员拍出了多张对比图,并在结论页面指出了几处分区走线的问题。这一机制让人感觉平台并非虚标专业门槛,对新手小白来讲,这相当于花一份费用买了安心和一节“实操课”。
价格浮动与用户心态管理
《得物》上不少商品会标注类似“过去7天该SKU在本平台的历史最低价”,这让人在看到心仪商品时更冷静:不是看到价格即点“下单”,而是更容易产生一个比较思维。当然,部分二级市场上波动较大的单品依然可能存在“看似低价→频繁补标→炒作抬升”的隐性操作问题,这不能完全甩锅产品设计,但作为用户需理性分析。
社区板块是否有效激发参与度?
《得物》内的种草文、好物点评在流量权重中明显得到重视。我尝试发了几次带视频的开箱帖——发现流量曝光周期集中在发布后24小时内,点赞数量对评论互动的牵引力中位数在7%-10%范围内(比一些泛种草社区高)。对于愿意表达观点、输出内容的小白型用户而言,这种正反馈机制是有激励的。不过头部内容创作者与普通用户的“权重区割”还是相当显著,在流量分布的公平性方面存在优化空间。
它究竟适合谁?”
《得物》最适合两类用户:一种是尚未深入了解潮流领域的年轻群体——他们需要一个“入门+背书+引导”的购物通道;另一种是有特定收藏目标的资深用户——比如某限定款球鞋/潮物必须保证来源,愿意为保障多支付点差价。如果是买基础款T恤、运动服,平台上的选择性价比并不突出,此时它不是最优选择平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