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几天赶项目交付,内容构思卡了半天,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过去,我突然想到了之前收藏但没来得及试试的《Agnes AI》。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打开了工具试试,结果真有收获,也引发我对AI创作助手的一些新鲜理解。
设计逻辑清晰,“工具”与“伙伴”的界把握得微妙
第一次登陆就能看出《Agnes AI》不是想当个花里胡哨的大模型玩具,而是定位成「能上手干活儿的好伙伴」。从主页到具体模块几乎没有多余的UI装饰,任务划分非常直白,像是“文章扩写”、“文案润色”或“头脑风暴生成”都是我们日常工作真实遇到的情景,不是刻意拼起来的模块。
整个过程中你会感觉它是为效率考虑设计的,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分散注意力的新源头。
写作风格拟合得细致入理
在尝试使用几次《Agnes AI》进行公文章写、会议纪要、PPT摘要后,有一个明显感受,即AI的“语气”能很好地契合专业内容所需语气,不夸张、不生涩、也不浮夸,用句式精准但不多话的形式传递关键信息。这种偏务实的语感风格让很多用户——尤其是对AI文字敏感的人——能够安心地接受生成内容为辅助材料,而不是需要重新调整、删减才能用的素材。
当然它也不是全能选手。例如需要创意性较强的广告文案时略显吃力,但它会在基础内容的整理、语言规范性以及内容框架建议上展现实力。
工作流中的真实适用场景有哪些?
在一些真实使用情境中,我发现用《Agnes AI》替代我原本低创造力的输入劳动是明智的选择。
举个例子是“周报优化助手”,通过复制工作进展和目标的摘要,它能自动归类成模块,优化句式逻辑,并推荐更专业说法;还有写邮件初版,输入关键背景,便能生成一套标准语气的邮件结构及草拟文案。这些功能帮助把精力集中到关键决策而非文字堆砌本身,把时间价值用对了方向。
另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向是,对于“写不出第一句话”的写作难题它能迅速给出几个切入角度,激发用户后续表达。
综合价值与适用人群
如果你是内容相关的岗位从业者,比如项目经理需要整理文档、设计师要写项目简介、或者营销人员常出策划提纲的人群——它都能有效替代30%~50%的文字整理类劳动。
不过对那些完全依赖AI产出做核心创意的自由撰写者,或者期望AI自动生成完整高质量作品的用户来说,《Agnes AI》目前的定位可能还略显“温和”,不夸张地讲更像“一个可靠的助手”,而非“替代自己完成深度工作的智能”。
但正是这种不越界但实用的设计哲学,让《Agnes AI》更具备长久使用的基础价值与情感认同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