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stco测评:这家会员制仓储超市到底有没有隐藏宝藏?

此次测评对象Costco

最近刷社交媒体,总是看到有人说“去了一次Costco,就沦陷了”。抱着好奇+怀疑的心态,我拉着家人一起去体验了一回,结果一结账……确实有点上头,但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。那这家美国网红仓,到底值不值得一逛?接下来从我实地体验的维度带你深度解读。

进门之前的门槛就令人犹豫

一进门之前才发现,非会员只能看看商品目录——想试吃和购物,必须先办卡。个人年费60美元不算小成本,并且第一感觉就很“仓”,装修像是进了物流仓库,货架高耸、地面简单刷漆。这跟传统的商超氛围差距蛮大的。

如果你不喜欢挤人群,那真的不推荐高峰期来。周末晚上基本像春运现场,烤鸡试吃区前面站好几排人,走起来都得侧着肩膀穿过人群,心理成本直接飙升。

但说实在,“进门要门票”这套做法反而成了它的门槛筛选利器,Costco通过这种精准筛选会员的逻辑,在消费定位上建立了“高级但省钱”的心理印象。

爆款商品和价格感知上的魔法

试吃区可能是Costco真正的营销杀手锏——一块芝士、几口披萨,吃完的顾客往往随手就推了个大包装回超市小推车里。看似是小小的“白吃”,实际上激发的是「试试不怕吃」、「划算不用多算」的潜意识消费冲动。Costco在价格结构上下足功夫:看似每份单价不便宜,但人均购物额度反而很容易轻松飙到百元以上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细节是,某些商品比如自有品牌的纸尿裤、矿泉水、干粮,性价比是真的高到有点让人怀疑它是不是赔钱销售。比如一瓶5升的天然矿泉水只要2美元出头,这种量贩级的折扣感太容易勾起“囤一点也不错”的错觉。但对空间和仓储较小的家庭,可能不是最佳选择。

结账+取样背后的小心机

购物车需要投币锁定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但这个“押金逻辑”巧妙降低了成本流失。更值得一提的是出口旁边的Kirkland取样点,比如坚果包、酸奶或巧克力棒的现场试吃很像“买完的馈赠”——心理暗示“值回票价”。

付款过程体验总体顺滑。Cashier扫描速度很快且态度友好,甚至会帮忙确认保修(电子产品类),给人一种超出“大型仓储商”认知的专业感,这种附加体验反而在无形中又提升了品牌温度和可信度。

谁适合买?这还真不只是一个商场的问题

适合的家庭画像很明显:家里人口多、用车频繁(停车费+汽油成本低反而划算),或喜欢提前集中囤生活必需品。而对于独居年轻人来说,比如单身族+合租场景,Costco可能更适合当成偶尔“批发点”,而非生活消费主力站点。小户型也不太够空间放两包5公斤米加一个4瓶一提的清洁液吧?而且部分海外分店品类略减配也是现实(尤其对亚洲顾客而言)。

但不可否认,在某些类别(像是零食和办公文具),它的价格透明和质量水准确实是市场里的稳选。尤其是那些“想省钱又追求品质感”的中产家庭,Costco可以说精准踩进了这扇门。

---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